close

  
  點擊圖片進入燒烤下一頁
  解放軍救援直升固態硬碟機在轉運重傷員
  參考消息網8月10日報道 《澳大利亞人報》網站8月9日稱,中國這次破天荒地作出了迅速的反應。在3日里氏6.5級地震重創雲南魯甸縣偏遠山村之後,中國向災區派出了1.2萬名人民竹北買屋解放軍戰士、醫生和急救醫護人員。
  這一反應與2008年5月的四記憶體川汶川大地震時的反應形成了鮮明對比,那場大地震奪去了8萬人的生命。
  與四川大地震相比,這次發生在隨身碟雲南的地震死亡人數相對較少,但是中國的表現說明,它從2008年那場大地震中汲取了教訓,當時它因反應太慢而受到抨擊。
  然而,現在的問題是,中國是否應該實施更有效的預防措施以減輕未來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特別是在中國南方地震的易發地區。
  有學者認為,當局需要更積極主動採取措施,確保地震災害易發地區的建築物做好應對潛在地震的準備。
  在農村,在偏遠和貧困地區,沒有建築方面的相關規定,人們根本不重視這些。這就意味著有許多區域,政府應該支持和補貼當地居民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使他們更加安全。
  學者吳祚來說,政府需要更積極地採取行動,加強雲南等災害易發地區的安全,提高那裡的生活水平。
  他說:“這場地震的震級並不那麼高,但是造成的損害卻很大。”
  “在過去10年中,這一地區至少發生過3次破壞性的地震。但是政府卻沒有認真對待本地的建築業。”
  儘管採取了大規模的營救行動,但仍有112人下落不明,另有3143人受傷。據統計,在這場地震中有8萬間房屋倒塌,另有12.91萬間嚴重受損。
  當局估計死亡人數未來數天會繼續上升,因為救援的“黃金時段”已經過去。
  【延伸閱讀】
  生死競速72小時:魯甸地震黃金救援期搜救紀實
  2014-08-07 07:14:00
  新華網雲南魯甸8月6日電398人、410人、589人……3日發生的雲南魯甸地震,連日來迅速攀升的死亡人數,讓人揪心。
  一邊是不斷增加的傷亡數字,一邊是與死神賽跑的救援隊伍。“72小時黃金救援”時間正在一點點消失,但救援在一波波持續、加力。
  爭分奪秒尋找生的希望
  6日清晨6點,當第一縷晨曦露出天際,震中龍頭山鎮主街道上,雲南消防總隊特勤支隊88名消防戰士集結出發,奔赴20多公裡外的甘家寨搜救被掩埋群眾。
  “竭盡全力,不辱使命!”這是公安部消防局副局長於建華對所有參戰消防官兵提出的要求。
  震後僅僅50分鐘,昭通支隊魯甸大隊15人就已經趕到現場全力展開救援,震後不到兩個小時,昭通支隊12車85人也到達現場參與救援。這是最先開進重災區的救援力量。
  隨後而來的是雲南各路消防官兵,雲南各路武警官兵,成都軍區組織的救援部隊,中國國際救援隊的隊員……
  截至6日中午12點,公安消防部隊已有1010人參與到災區各處的搜救工作中,已經對4832戶進行了搜救,搜救出131人,其中生還36人,解救疏散群眾3905人。
  緊張的搜救仍在繼續,一身黑色救援裝的史寶國行色匆匆。
  作為中國紅十字會神鷹救援隊的中隊長,他和隊員們剛剛接到一位叫毛天緣的受災群眾求救,在20多公裡外的銀屏村,可能還有生還者。
  “現在沒有車輛能進去,我們帶齊裝備跑步前進。”史寶國說。
  從地震發生到現在,中國紅十字會旗下的專業社會救援力量陸續馳援災區,從最先抵達的雲南紅十字藍天救援隊,到陸續馳援的貴州、四川、山東、北京、河北、河南、浙江等省市的專業社會救援隊,截至6日上午已有130名社會專業救援隊員抵達災區參與搜救。
  在老街的廢墟上,渾身是泥的雲南武警總隊二支隊救援隊隊長鄒勇正站在坍塌的樓板上指揮救援;“每次看到家屬渴望的眼神,心裡就想‘拼了,就是死也要把人救出來’。”中國國際救援隊隊員張利虎滿眼血絲,進入災區2天來他只斷斷續續地睡了5個小時。“不放棄一絲希望!”這是所有人共同的心聲。
  不放棄希望,希望就會出現。
  ——5日17時左右,一位76歲的老人被消防官兵救出。
  ——5日18時30分左右,一位88歲的高齡老人被成都軍區某部救援部隊救出。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在生命救援黃金72小時的每一個階段,全面深入的搜救都沒有停止。從清晨到午夜,奔赴災區的各路救援人員用全身心的投入,科學有序的方法,創造著一個又一個生命的奇跡。
  6日中午時分,成都軍區某集團軍在八寶村成功救出四名被埋群眾,包括三名重傷員和一位受驚嚇的老人。
  幾乎與此同時,中國國際救援隊在龍頭山鎮銀屏村又成功救出一名被困近68小時的50歲婦女。
  目前,各方迅速組織部隊官兵和專業救援力量共2.9萬餘人,對災區展開拉網式搜救,確保做到不留盲區、不留死角。據統計,截至6日16時,共搜救出被掩埋群眾600餘人,收治傷員2993人。
  72小時,從第一分鐘開始,救援的隊伍就在奔跑,與時間賽跑就是在抓住生命的希望。
  守望相助堅守故土家園
  龍頭山鎮龍泉村的村口,一塊“滇東第一村”的石碑格外醒目。
  三天前,這個滿是粉牆黛瓦的“滇東第一村”經歷了一場生與死的考驗。
  突如其來的地動山搖,瞬間將這個美麗的山村撕扯得滿目瘡痍。龍泉村龍泉社區的黨員餘朝輝第一時間從山間的花椒地沖回自己的家。
  牆倒屋塌,餘朝輝年邁的父親已經被深深掩埋在震後的廢墟里。找到父親的遺體,餘朝輝來不及悲傷,他和村裡其他的黨員、幹部一起組織了自救突擊隊,沖向每一個需要幫助的村民家中。
  親幫親、鄰幫鄰。地震摧毀了家園,卻沒有摧毀人們堅守家園的意志。
  龍泉社區副支書楊紹華,地震發生時尚在魯甸縣城辦事,得到消息後,這位年近60的老漢一路疾馳,半個小時就趕到了家中,來不及安排好受驚的妻子,楊紹華首先找到了村組長和村裡的黨員,迅速形成一股救援力量。
  “我們這個村子從來都很團結!”56歲的李開勛很自豪。地震發生後,這位土生土長的龍頭山人打電話給自己在昆明的兒子李先偉讓他回來救災。
  這位參加過汶川抗震、蘆山抗震的小伙子,5日已經啟程回家重建家園。
  和李先偉一樣,成百上千的龍頭山人都走在了回家的路上。無論是在哪裡打工,無論是在哪裡求學,“回家”“救災”成為他們共同的心聲。這些騎著摩托車,背著竹背簍從昆明、從魯甸回來的故鄉人,成為災後發放物資、重建家園的主力軍。
  4日深夜,滿眼血絲的陳旺昌從抗震救災指揮部的帳篷里走出來,這位魯甸縣中醫院的院長帶領著全院醫務人員,在地震發生後第一時間投入到傷病員救治當中,此時已是疲憊至極。“甜不甜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魯甸遭災,我們魯甸人就要衝在最前面。”陳旺昌說。
  在魯甸,從崎嶇山路旁不起眼的農家小飯店,到斷壁殘垣間臨時搭起的粥棚,每個經過的人都能免費在這裡吃到熱粥熱飯。
  72小時,災難和痛苦沒有摧垮災區人的意志,守望相助凝聚起大家團結一致戰勝災難的決心。
  全速前進打開生命通道
  山體滑坡、村莊被埋,道路中斷、車輛受阻——在地震發生後的第一天,從沙壩村到龍頭山鎮,傷員一度只能被安放在毫無遮擋的街道上。災情究竟如何?只有走進去才能知道!
  全速前進,一位名叫謝樵的武警邊防戰士沖在了前面。4日下午,接到救災請求的武警邊防部隊趕往大林村災區,前路被突然形成的堰塞湖阻斷,為摸清對岸的災情,謝樵第一個縱身躍入水中,最終被巨浪吞沒。
  道路是地震災區的生命線。全速前進打通阻斷的道路,就是災區打開生命的通道。
  4日下午,一架軍用直升機準確地降落在臨時搭建、平整過後的停機坪,從震中龍頭山鎮龍泉村學校附近的空地上運走了第一批傷員。“空中生命線”就此開通。
  直升機轟鳴而去,開始了生命接力。截至6日16時30分,成都軍區出動直升機267架次,運送危重傷員159名。
  5日一大清早,武警交通第一總隊第三大隊第一支隊隊長陳凱旋站在龍泉鎮鎮口被塌方阻斷的公路上,他身旁的山腳下是滔滔流過的龍泉河。
  前方道路被掩埋,龍泉河橋被阻斷,通往重災區龍頭山鎮老街只剩一座僅能步行的小橋。
  “不能讓傷員躺在大街上!”陳凱旋開始了他的戰前動員。
  十臺大型工程車,60名幹部戰士——屬於他們的戰鬥打響了。
  5日22時左右,燈火通明的龍泉河畔,通往震中龍頭山鎮的“咽喉橋”——龍泉河鋼架橋順利架成,魯甸地震發生後一度中斷的通往震中的道路終於打通。呼嘯的救護車全速開進震中,源源不斷的救災物資通過這座藍色的生命之橋送到了災區人民的手中。
  投入人力1.2萬餘人次,組織大型機械2200餘台(輛),陸續搶通了國道213線、昭巧二級路和上百條縣鄉、鄉村公路等救災生命線;截至6日16時,災區90%的區域已恢復正常通訊;災區覆電率達88%;受災地區已有33個點恢復供水,解決供水人口6.57萬人……
  數字背後凝聚的是各方的艱辛努力。雲南省副省長、魯甸地震抗震救災指揮部第一副總指揮長尹建業說,與時間賽跑,全力搶通生命線。
  幾乎與此同時,首趟轉運傷員專列“救1”次則載著17名傷員一路疾馳,比預計到站時間提前約40分鐘駛進昆明火車站。傷員陸續被送往各大醫院。
  6日16時30分,地震發生後72小時,龍頭山鎮主街道上,各色救援力量依舊往來匆匆,橙色的消防隊員、綠色的解放軍戰士、紅色的中國國際救援隊、深藍色的藍天救援隊……
  “繼續把搜救生命放在第一位。”尹建業說,“我們在72小時內,拼命搶命;72小時後,決不放棄。指揮部將加強對救援力量的協調部署,分片包乾,進村入戶,一家一戶檢查,確保搜救工作不留死角、不留盲區、不留盲點。”
  72小時,不是結束,隨著災區道路的全面搶通,更多的救援隊伍在向災區挺進,期待“黃金救援期”後的生命奇跡。(記者羅宇凡、曹凱、白靖利、李放、岳德亮、浦超)
  【延伸閱讀】
  聚焦魯甸地震:8月6日抗震救災進展情況
  2014-08-07 09:34:00
  新華網雲南魯甸8月7日電(記者吉哲鵬、龐明廣)在魯甸地震的“黃金救援72小時”內,人員搜救、傷員醫治、群眾安置、“生命線”搶通、堰塞湖排危進展如何?6日23時舉行的雲南魯甸地震抗震救災第五場新聞發佈會回應了上述關切。
  ——全力開展人員搜救和傷員救治。
  雲南省副省長、魯甸“8·03”地震抗震救災指揮部第一副總指揮長尹建業在發佈會上表示,截至6日16時,共搜救出被掩埋群眾600餘人,搜出遇難者遺體437具,收治傷員2993人,出動10架直升機267架次,使209名重傷員得到了及時轉移救治。
  ——以人為本,做好受災群眾安置工作。
  尹建業說,採取集中安置、分散安置、投親靠友等多種方式,緊急轉移安置受災群眾22.97萬人,其中設立123個安置點集中安置2.75萬人,分散安置6.7萬人。截至6日16時,累計發放帳篷1.24萬頂,大衣3.82萬件,棉被1.5萬床,摺疊床1.02萬床等救災物資,及時保障了受災群眾有飯吃、有乾凈水喝、有安全臨時住所住。
  ——全力搶通“生命線”。
  尹建業介紹,一是路通。陸續搶通了國道213線、昭巧二級路和上百條縣鄉、鄉村公路等救災生命線,其中,縣城通往重災區龍頭山鎮道路於5日晚10時實現了全線暢通,為救援人員、物資、設備迅速進入災區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是訊通。採取提供應急通信車、搶修光纜和基站等方式,8月4日就搶通了震中龍頭山基站。截至6日16時,災區90%的區域已恢復正常通訊。
  三是電通。對線路進行巡視搶修,緊急調配高桿燈、應急發電車、發電機等馳援災區。截至6日16時,3座變電站全部覆電,震中龍頭山鎮主供線路已恢復供電,災區覆電率達88%。
  四是水通。截至6日16時,受災地區已有33個點恢復供水,解決供水人口6.57萬人。其中震中地區龍頭山集鎮騾馬口、灰街子和中學等3個安置點、光明村、翠屏集鎮以及火德紅鄉小學集中安置點均已全面恢復供水。
  ——經過努力,堰塞湖處置方案也已確定。
  尹建業介紹,對於地震造成的牛欄江紅石岩堰塞湖,目前已安全轉移堰塞湖上下游受影響群眾4200多人,並加大上下游水庫、水電站聯合調度,組織氣象、水文部門實時加緊、加密現場監測。尹建業介紹,通過採取工程應急排險和群眾轉移並重的方法,相關部門和專家研判會商,將採取開挖泄流槽的方法降低庫容,盡可能減少潰壩風險。
  尹建業表示,今後將繼續把搜救生命放在第一位,並全力救治傷員,做好災區防疫工作,妥善安置好災區群眾的生活,全力避免次生災害的發生。同時,將啟動災區恢復重建工作,用臨時板房搭建學校和醫院,保證孩子有書讀,群眾能看病,及時組織專家開展災害損失評估。
  此外,記者還從國家減災委獲悉,地震發生以來,國家應急救援體系全面啟動,國務院工作組積極統籌協調,根據救災需要不斷增加調派救援隊伍、醫療專家、機械裝備、物資藥品和應急資金等,支持協助地方抓緊做好抗震救災各項工作。
  下一步,國務院工作組將進一步統籌協調各部門和有關方面,根據災區需求加大支持力度,加強中央、地方和軍隊、武警救災力量協調配合;在前期下達6億元應急救災資金基礎上再追加16億元,必要時動用國家物資儲備予以支持。
  【延伸閱讀】
  港媒:魯甸地震 農村房屋為何“不堪一擊”?
  2014-08-07 11:32:00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這是8月5日在雲南省魯甸縣地震震中龍頭山鎮拍攝的受損房屋。龍頭山鎮在此次地震中遭受重創。新華社發(張廣玉 攝)
  參考消息網8月7日報道 香港中評社8月7日稱,8月3日,雲南昭通魯甸發生6.5級地震。此次地震震級不大,損失卻慘重,人們習慣性地發問:天災之外有無人禍因素?
  報道援引美國《僑報》8月5日題為《農村為何“不堪一震”?》的文章稱,當人類遭遇自然災害,往往無法忽視對人為因素的檢討。根據媒體報道,此次地震致萬餘房屋倒塌,拷問又一次指向災區房屋的設計缺陷和質量問題。
  文章稱,如今,中國建築物短命現象越來越突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建築物完好無損,而八九十年代的建築物卻出現裂縫。這既暴露出施工方對質量很不負責任,也暴露出有關機構對建築質量把關不嚴。
  再看日本,這個多震國家,無論震級大小,損失可控,究其原因,是鋼結構建築占有率達到了65%。研究顯示,鋼結構建築在地震中的受損率遠低於混凝土結構建築。無獨有偶,2010年智利8.8級大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數為452名,也因當地居民建築大多是鋼結構。
  反觀中國,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大量使用冷拔低碳鋼絲構件的房屋,其抗震性能差;而在農村自建房中,大量使用簡易的磚石、磚木、土木等結構形式,由於沒有必要的構造措施,砌築牆體的粘結材料強度差,遇上自然災害時就會倒塌。
  文章稱,針對中國農村房屋的“不堪一震”,建議當局應重視農村住房質量的保障,終結農村建房的混亂無序。有必要從地震特點、場地條件、建築結構、設防標準和建築材料等方面研究,建好抗震抗災房屋。在條件不允許的農村,木結構房屋和輕鋼結構房屋也是不錯的選擇。此次地震中,“震中一建於1949年木樓未倒,樓內兩名熟睡小孩幸存”的消息,也證明瞭木結構房屋良好的抗震性。
  文章說,在自然災害面前人類很脆弱,但如把抗震防震工作做到位,將會多營救不少生命。
  【延伸閱讀】
  德媒關註魯甸地震:木結構老樓為何屹立不倒?
  2014-08-07 11:39:27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這是8月5日在雲南省魯甸縣地震震中龍頭山鎮拍攝的受損房屋。龍頭山鎮在此次地震中遭受重創。新華社發(張廣玉 攝)
  參考消息網8月7日報道 《南方都市報》8月6日的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在震中龍頭山老街,老舊建築幾乎全部變成了廢墟。唯有修建於1949年的龍頭山供銷社三層木樓巍然屹立……當時睡在底樓的兩個小孩因此而躲過一劫。”外媒稱,這棟木樓也被網友戲稱為“樓堅強”。
  據德國之聲網站8月7日報道,中國媒體報道稱,龍頭山鎮里及周邊的“磚結構建築大半以上倒塌”,土坯房倒塌率更是近百分之百。對此,很多網友不禁發出疑問:既然木樓防震,為何不多建木樓?
  南都在其文章中援引專家的話說,木結構建築的抗震性能確實比較好,但“這棟老樓未倒塌有一定偶然性”。另外,考慮到“防風、防雨、防火、防蟲蛀”等其他性能,木結構建築的功能比較“單一”;同時建築高度也受限。
  無獨有偶,據中新網報道,昭通市魯甸縣的一座古建築——擁有234年曆史的拖姑清真寺,這棟“完全用圓柱和橫梁交接而成,卯榫環環相扣”的建築在多次地震中“完好無損”。當地村民稱:“老祖宗建的,沒問題,我們的房子都開裂了,它一點灰也沒有掉”。
  德國之聲報道稱,一時間,網友不禁感嘆:“還是祖先厚道啊!”賬號為“跳出火星微博達人”的網友在其新浪微博上寫道:“每次地震都普及一次,就不能加強下房屋的質量麽,古人的建築怎麼不倒塌,好好的。希望這次重建家園時把房屋質量擺在第一位。”
  據《南華早報》8月6日報道,國家地震監測中心表示,在今年早些時候曾將昭通的地震風險水平從6級提高至7級。昭通地處雲南省的主要斷層線上。報道稱早在去年,專家、學者已經對積蓄了大量能量的地殼斷層線提出警告,指出斷層線周邊縣鎮可能遭遇強度達7.4級的地震。
  文章援引雲南省地震局一名工作人員的話,昭通在過去十年裡都被列為地震“重點監測區域”。
  據《南華早報》報道,專家早前曾經提高昭通地區的地震預警級別。
  據報道,8月3日的昭通地震震級為6.5級,震源深度為12千米。儘管震級不大,但是因為震源淺、災區人口密集和災區房屋抗震性能差等原因, 造成了大量傷亡。
  德國之聲稱,中國經濟網曾在去年4月發表題為《雲南抗8級地震房被風吹倒,負責人竟稱刁民鬧事》的文章。在文中,村民們稱這樣的房子是“豆腐渣工程”,施工人員說抗震房“砂漿未乾不牢固,被大風吹倒很正常”,而當地政府則強調“絕大部分房子質量優良”。
  此次昭通地震後有網友說,“殺人的不是地震,而是建築”。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這是8月5日拍攝的雲南省魯甸縣地震震中龍頭山鎮。龍頭山鎮在此次地震中遭受重創。新華社發(張廣玉 攝)
  【延伸閱讀】
  雲南魯甸地震死亡人數為何大幅上升?
  2014-08-06 14:49:00
  新華網雲南魯甸8月6日電(記者李萌)雲南魯甸“8·03”抗震救災指揮部介紹,雲南魯甸“8·03”地震已經造成589人死亡。
  死亡人數迅速攀升是因為偏遠村寨在地震中有大量山體垮塌,連日來通訊不暢、道路受阻,部分村寨幾乎整村被掩埋,救援力量到達後才得以進行詳細統計。另外,一些村寨中外來務工人員多,核實工作量大。目前,地震災情核實工作已經覆蓋受災村,正全力加強偏遠地區的救援工作。  (原標題:澳媒贊中國迅速救援魯甸災區:取汶川地震教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f32ifhfm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